
過去,走進氟材料事業(ye) 部生產(chan) 區,倉(cang) 庫貨架標識模糊、物料混放,車間工具隨意堆放、區域界限不清,廠區人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。如今,鈷藍色貨架與(yu) 熒光黃標識交相輝映,地麵導流線如“導航儀(yi) ”般清晰,隔離護欄上的反光條在陽光下熠熠生輝——這場由目視化驅動的管理升級,正以“看得見的標準”重塑生產(chan) 現場秩序,讓效率可感可觸。而這一係列顯著變化的背後,是從(cong) 生產(chan) 現場到倉(cang) 儲(chu) 物流,從(cong) 管理機製到員工意識的全方位深度變革。
一、標準落地,打造可視化生產(chan) 現場
清晰的地麵標識是構建有序生產(chan) 現場的基礎。地麵環氧地坪上,綠色通道線與(yu) 設備警戒線明確了不同區域的功能。同時,空中管道也通過不同顏色標識區分介質類型,綠色代表循環水、黃色代表氮氣、紅色代表消防水,操作人員能一目了然,快速識別。
在關(guan) 鍵區域,NFC電子巡檢卡的應用大大提升了設備管理效率。這些卡片集成了設備參數和點檢標準,設備管理員隻需掃描標簽,就能獲取詳細的巡檢清單。
車間新設的“安全警示牆”動態更新風險管控清單,操作人員通過標識就能掌握設備狀態,讓應急處置更有把握。
二、規範管理,實現倉(cang) 儲(chu) 物流高效運作
倉(cang) 儲(chu) 物流的高效運作是企業(ye) 生產(chan) 的重要支撐。在立體(ti) 倉(cang) 庫,鈷藍色貨架與(yu) 熒光黃標識組成了標準化的視覺體(ti) 係。每個(ge) 儲(chu) 位都清楚地標有物料編碼、規格型號和最大存量,電子看板則實時展示庫存動態。
通過嚴(yan) 格執行“定位、定容、定量”的管理標準,打包成品實現分類存儲(chu) ,備件零件也有了專(zhuan) 門的存放區域。倉(cang) 儲(chu) 主管吳師傅展示標準化作業(ye) 流程圖時介紹:“發貨響應速度同比提升了50%,錯發率降為(wei) 0;新員工經過係統培訓,3天就能獨立完成配貨作業(ye) 。”
三、攻堅克難,推動管理效能持續提升
保持管理成果是一項長期挑戰。現場治理最大的難題並非治理本身,而是如何長久維持治理效果。為(wei) 應對“破窗效應”,事業(ye) 部構建了三級管理體(ti) 係:
網格化責任體(ti) 係與(yu) 黨(dang) 員責任區融合。按照“定格、定人、定責、定效”的原則,將裝置區域細分為(wei) 50多個(ge) 責任單元,建立起層次清晰、責任明確的管理架構。同時,設立12個(ge) 黨(dang) 員責任區,黨(dang) 員帶頭認領任務,融入網格化體(ti) 係,確保每個(ge) 角落都有人負責。
專(zhuan) 項督查機製。每周實行“一周一框架”巡查機製,聚焦管道設備標識、檢修物資存放、衛生死角等專(zhuan) 項督查;推行“三即時”工作法,發現問題即時拍照上傳(chuan) 微信群、責任即時確認到人、整改即時反饋結果。
聯動治理模式。利用大修期間抽調各車間骨幹力量組建攻堅隊,完成管廊夾層等曆史遺留區域整治。在四氟聚合車間,剛完成檢修的班組利用間隙清理了管廊夾層的油漬積垢,將其打造成設備維護樣板區。這種“檢修+治理”的聯動模式,使現場問題整改率同比提高了30%。
四、文化賦能,促進員工行為(wei) 習(xi) 慣養(yang) 成
提升員工的行為(wei) 規範和環境意識,是目視化管理的深層次目標。事業(ye) 部通過正負激勵措施,取得了明顯效果。
一方麵,公示倡議書(shu) 並開展“隨手撿”活動,對積極參與(yu) 者給予正激勵,激發員工愛護環境的積極性。另一方麵,結合月度綜合績效考評,以規範化管理為(wei) 手段,堅持“一周一框架”督促整改機製,對不規範行為(wei) 及時預警糾正。
在正負激勵的雙重作用下,員工的環境意識明顯增強,行為(wei) 習(xi) 慣也發生了積極改變。過去無人在意的地麵雜物,如今隻要出現就會(hui) 被主動撿起。環境的改善進一步推動了員工行為(wei) 的轉變,事業(ye) 部正從(cong) 單純的“現場治理”邁向更高層次的“文化養(yang) 成”階段。
從(cong) “雜亂(luan) 無章”到“秩序井然”,從(cong) “被動整改”到“主動維護”,氟材料事業(ye) 部的目視化管理實踐,不僅(jin) 是一場生產(chan) 現場的視覺升級,更是一次管理思維的深刻變革。當每個(ge) 標識都成為(wei) 無聲的導師,當每次巡檢都化作責任的注腳,這場“看得見”的管理革命,正為(wei) 企業(ye) 高質量發展寫(xie) 下生動注腳。